——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雷家骕
推动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,是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有效手段。去年以来,国务院出台了《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》、《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》等一系列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文件,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新高潮。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数据,2015年新市场主体大量涌现,日均诞生1.2万家。截至2015年底,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2500余家,培育和认定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4000多家。
伴随着全社会创业热情高涨,有关创业的理论研究也在走向深入。围绕相关问题,记者采访了教育部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雷家骕。
中国社会科学网:您认为在当前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”的风潮下,真正的创新型创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?
雷家骕:中央提出“大众创业、万众创新”以来,各地各类人群的创业层出不穷。其中不少创业活动具有创新的特征,可分为以下几类:第一类是创业团队有全新的产品。这可能是面对最终消费者的,也可能是面对机构用户的,或者是面对生产性企业的。总之,产品在国内是新的。但相对而言,创业者面向机构用户和企业用户的新产品多一些,诸如可提高办公或生产效率的设备和工具;面对个人及家庭的新产品少一些,这可能是因为个人及家用消费品市场已较为饱和。第二类是创业团队向市场提供了全新的服务,诸如细分行业的电子商务、互联网服务或大数据应用服务等。第三类是创业团队设计了全新的商业模式,以商业的方式做成了过去想做而不能做成的事情,诸如新的养老模式、学前教育模式、继续教育模式等。第四类是采用新的制造手段或工艺技术,将以往已有的产品做得更好。诸如用新的工艺生产出太阳能薄膜电池,用新的技术生产出甲醛残余量更低的棉织品等。
我们对诸多创业案例进行跟踪研究,发现具有这四类创新特征之一的创业企业,通常是比较有前景的。值得关注的是,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,同时国内外经济下行的背景下,缺少前四类创新特征的创业企业是很难生存的,更难进入良性成长。
中国社会科学网:不断丰富的创业实践必然推动相关理论研究。当前我国学界的创业研究处于什么阶段?
雷家骕:近十多年来,创业研究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。学界的创业研究大概起步于1997年、1998年,起源于三类学者:一类是原来研究创新实践的,创新研究往前走一步,就是创业研究;一类是原来研究小微企业管理的,往后退一步研究创业;第三类是原来研究企业战略的,其中少数人开始研究新创企业战略。
经过若干年发展,我国学界创业研究基本涉猎了创业实践的主要问题,诸如创业机会的发现,机会窗口的识别,创业项目的构思,创业团队的结构,商业模式的构建,创业资源的整合,起步阶段的生存战略;以及基于商业模式的创业,基于技术的创业,公司内部创业,国际创业,跨文化创业;等等。
中国社会科学网:在中国情境下,未来创业研究有哪些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?
雷家骕:从现实出发,兼顾国外的创业研究趋势,目前亟待研究的主要是以下问题:第一,创业生态的完善与优化问题。创业生态指创业的活跃和有效所依赖的制度、文化、教育、孵化体系、要素供给、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综合环境。此前这方面研究不多,同时目前创业生态仍存在诸多缺陷。由此,亟待学界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去破解这一问题。
第二,经济下行大背景下的创业。我们希望“大众创业”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,但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,市场需求在萎缩,这加大了创业企业的产品实现价值的市场难度。这种情况下创业的可行模式及其生存途径,必与经济上行条件下有较大的差异,值得深入研究。
第三,频临倒闭企业的内部创业。公司内部创业是企业开辟新的业务、谋求持续经营的可行途径。但奄奄一息的企业通过内部创业谋求新生,显然这不同于企业兴盛时的内部创业。在不少企业频报“病危”的情况下,这类研究更为紧迫。
第四,下岗回乡青年的创业问题。伴随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、落后产能的淘汰,诸多“既不会种地、也无地可种”的农村青年将回到农村。他们再就业的唯一途径是“抱团创业”,但他们多数缺专业知识、缺创业资源、缺社会网络。怎样鼓励和扶持他们创业,是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。
第五,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创业。2016年预计有700多万大学生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,就业压力巨大,很可能要求相当一部分应届毕业生借助创业来自主就业。但这些学生如果创业,基本是“四无创业者”,即无社会知识、无商业知识、无专业实践经验、无创业资源,有特殊的困难。怎样推动他们自主创业、自我雇佣,是一个亟待研究并破解的难题。
资料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:高莹